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楊學桐日前透露:“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今年安排了194項課題。立項課題總經費72.71億元,其中政府財政投入16.23億元,地方匹配及企業自籌56.48億元。”
這194個課題按照整體規劃、分批啟動、加快推進的原則,從三個方面選定,包括應對金融危機、解決國民經濟重點領域需求的關鍵設備,進口量大、市場需求面廣、有利于保增長、促結構調整的加工設備和支撐主機發展的共性技術、基礎工藝和功能部件。
聯合參與
據悉,有關部門在安排課題計劃時,考慮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涉及面廣,各方面關注度高,鼓勵企業和科研單位廣泛參與,采取適度競爭方式,在同類課題上選擇了兩到三個課題承擔單位。立足以企業為主體,產學研相結合的組織原則,通過專項的實施打造企業與科研單位、高校的長期合作體系,強調鼓勵產學研相結合的參與方式。
從立項課題參加單位看,共涉及27個省市(自治區)的318家單位,其中企業214家,高等院校66家,科研院所32家,其他6家,充分體現了產學研的緊密結合。2009年度立項的課題中,90%以上項目為產學研結合承擔。
通過“十一五”期間重點任務中主機和相關任務的實施,我國機床行業一些關鍵技術,特別是共性技術和重大技術有所突破,并形成了一支自主創新的隊伍,建立了技術創新體系,為產業自主創新夯實了基礎。
楊學桐介紹,目前,重大專項管理部門正在開展幾項工作。一是為實行以合同管理為主體的過程管理,加強課題節點的控制和動態監督。按照每個課題申報書研究制定課題任務合同書,明確工作節點、考核目標,落實地方配套和項目單位自籌資金。積極探索過程管理模式和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監督制度。
二是根據財政部門對政府資金管理的要求,組織設立課題專項資金特設賬戶。目前,課題經費已通過財政的預算評審,待正式批準后,將盡早下達資金計劃。
三是組織開展2010年專項課題計劃和指南的編制工作。重點包括:圍繞航空航天結構件數控加工、大型發電設備葉片制造、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線等領域開展示范應用工程;針對航空航天鋁合金/鈦合金材料加工工藝技術、航空發動機/汽輪機高溫合金葉片五軸加工及編程技術、高速超高速磨削技術等開展用戶工藝技術研究;結合行業創新能力的提升,啟動技術創新平臺建設。
四是啟動專項“十二五”規劃的編制。
滿足內需
中國工業報記者從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了解道,重大專項是根據《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(2006~2020)》制定的。而專項實施方案則是圍繞國家目標,進一步突出重點,篩選出若干重大戰略產品、關鍵共性技術或重大工程作為重大專項,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和市場機制作用,力爭取得突破,努力實現以科技發展的局部躍升帶動生產力的跨越發展,逐步提高我國機床與基礎制造成套裝備的自主開發能力,滿足國內主要行業對制造裝備的基本需求。
本次專項實施方案的指導原則與此前的科技攻關有所不同。一次提出以“自主創新,重點跨越,支撐發展,引導未來”的戰略思想為指導,圍繞航空航天、船舶、汽車、發電設備制造等領域需求,堅持以企業為主體,產學研用相結合,統籌安排,重點突破,實現自主創新,促進產業升級。專項的實施主要堅持主機牽引,加強基礎;跟蹤跨越,集成創新;掌握核心技術,提升創新能力;鼓勵使用,需求拉動四項原則。
重大專項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,通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,形成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的自主開發能力,總體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,部分技術國際排名在前,研究開發出若干具有原創性的重大產品和技術;滿足國內主要行業對制造裝備的基本需求。
總體目標包含兩個階段目標。其中2010年的目標是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的總體技術水平有明顯提高,部分裝備的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。主要標志是:開發出10種以上重要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,其性能水平接近國際先進水平,滿足航空航天、船舶、汽車、發電設備制造等領域的一部分需要;基本掌握數控系統和關鍵功能部件的核心技術及批量制造技術,并得到應用驗證。
而2015年的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,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,總體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。主要標志是:基本形成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的自主創新能力,開發出40種重型、高精度關鍵裝備,其中大部分產品的性能和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全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,基本滿足航空航天、船舶、汽車、發電設備制造等領域的需求。
六項重點
此外,實施方案強調注重用戶工藝研究,重視系統設計,推行數字制造,以功能部件為基礎,以共性技術為支撐。重大專項的重點任務和項目被細分為六個方面。
一是主機產品。重點開發高速精密復合數控金切機床、重型數控金切機床、數控特種加工機床、大型數控成形沖壓設備、重型鍛壓設備、清潔效能高鑄造設備、新型焊接設備與自動化生產設備、大型清潔熱處理與表面處理設備等八類57種產品。
二是數控系統。重點開發數控裝置、電機及驅動裝置。
三是功能部件及關鍵部件。重點開發數控機床功能部件、數字化工具系統及量儀、關鍵部件。
四是共性技術。重點研究可靠性設計與性能試驗、動態綜合補償、數字化設計、多軸聯動加工、熱加工數值模擬、自動檢測與無損檢測、故障預警和診斷等12項技術。
五是應用示范工程建設。主要通過與用戶的結合,制造方與用戶列入應用示范工程,重點支持用戶,解決國產設備首臺套應用和推廣難的問題。
六是創新平臺建設。支持現有和新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國家工程實驗室、重點實驗室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數控系統性能評測中心的建設,認定一批企業技術中心。
楊學桐指出,專項的實施,不僅要技術創新開發生產出一批高精尖設備,還要在產學研結合的機制上進行創新,培養和凝聚一批高水平優人才,形成一支產學研用結合、創新能力強的科技隊伍,完善有利于專項實施的配套政策和良好環境。